
一、实验室介绍
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和世界发展前沿,致力于新型磁性材料和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实验室于2007年开始筹建,2011年通过验收,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沈保根院士。
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在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对磁性材料与器件的战略需求,发挥浙江省在磁性材料方面的产业集群优势,重点部署了稀土永磁材料、非晶软磁材料、磁性纳米材料、磁电子材料与器件四个研究方向,强调不同方向间交叉合作,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发兼顾的学科布局,推动我国磁性材料与器件的前瞻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重点实验室通过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和培养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并举,已形成一支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人员组成及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全职固定人员109人,由100名研究人员、5名技术支撑人员和4名管理人员组成;研究人员占比92%,支撑和管理人员占比8%;40岁以下青年人员占比74%。研究人员中,研究员/正高工程师25人,副研究员16人,高级工程师17人。现有在学研究生164人,其中博士生41人,硕士生123人。2020年毕业研究生29人,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18人。2020年,研究生共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等各级各类奖励52人次。
重点实验室使用面积6500余平方米。已投入8800余万元用于研制或购置各种实验设备300余台套,其中50万以上仪器56台套,建成了发改委磁性材料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磁性薄膜超高真空制备平台、硬/软磁性材料制备平台、高频磁性材料制备平台、磁体失效与防护研究平台、磁性材料测试与表征平台等,为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点实验室承担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2020年在研项目266项,其中新增89项;在研合同经费约3.41亿元,其中新增1.31亿元;到位经费5250万元。在研项目中,国家项目98项,总合同经费1.2亿元;中科院项目29项,总合同经费4322万元;浙江省和宁波市项目77项,总合同经费8158万元;横向课题40项,总合同经费3360万元;其它项目28项,总合同经费1859万元。
重点实验室科研产出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在Chem. Soc. Rev.、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96篇,大于10的论文8篇,本学科领域1区论文5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合著英文专著1部,编著/合著中文专著1部,国家标准1部。
二、学术方向
根据实验室的总体定位,紧扣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部署了四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稀土永磁材料
针对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对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需求,以先进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为中心,从材料使役性能、微观结构控制和高丰度稀土研究为出发点,开展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稀土磁制冷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失效机制和防护技术研究。
(2)非晶软磁材料
面向电力电子和能源领域发展对软磁材料的需求,开展高性能、低损耗、节能等环境友好的非晶软磁材料研究,应用于节能变压器和电机等领域,达到显著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开展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非晶软磁合金粉体材料、高频磁性材料、非晶合金特性和基本物理问题的研究。
(3)磁性纳米材料
面向高性能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研发以及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生物分析化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需求,开展磁性纳米材料可控制备技术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利用纳米双相交换耦合机理、通过控制软磁相和硬磁相拓扑分布研发新一代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基于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材料体系研发,开展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诊断与治疗试剂的研制开发,以及环境污染检测和治理的应用基础研究。
(4)磁电子材料与器件
针对柔性电子技术工业变革,重点开展新型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柔性磁电功能材料制备与物性调控研究、功能集成的新型存储材料与器件、柔性敏感材料与可穿戴器件的研究。
二、组织架构